聚美在线网  >  旅游 > 正文

纪念仁安羌战役胜利75周年暨刘放吾抗日事迹理论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管云林)“我没有名字,因为,我把自己给了这个国家;我没有名字,因为,我把自己给了那场战役;我没有名字,因为,那场战役就是我的名字”。随着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李农处长声情并茂的朗读,纪念仁安羌战役胜利75周年暨刘放吾抗日事迹理论研讨会在清明节前夕的南京拉开了帷幕。

2017年3月31日上午,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召开,中国远征军抗战将领刘放吾将军之子刘伟民专程从美国赶来,与来自江苏、云南、湖南、重庆等地的专家学者和大学生代表共同与会研讨。

仁安羌大捷是一场闻名于世的战役,是近代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和盟军在境外并肩作战所得的荣誉,是盟军在缅战中唯一的大胜仗,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军人在境外抗日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1942年4月,日军侵入缅甸。应盟军的邀请,国民政府派远征军入缅作战。新38师113团兵力虽然仅仅800余人,但是在团长刘放吾的率领下,在缅甸仁安羌以牺牲202人的代价,击溃了正在包围英军的日军精锐部队,解救出被围英军7000余人,取得了中国远征军在境外的首次胜利。此消息一出就轰动了中、英、美三国,中国军人的骁勇善战受到了多方称赞。

正如刘放吾将军之子刘伟民所言:那时候是反法西斯战争最黑暗的一段时期,我们在仁安羌打赢了这场战役,解救了英军7000多人,震动了全世界,它是中国军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光辉的历史。2012年9月16日,费兹派垂克上尉——当年仁安羌之役获救英军中唯一在世的人,以93岁高龄,特地和妻子专程从英国飞到华盛顿向刘放吾将军的后人当面致谢。这位老人还提供了两页珍贵的文件,描述他亲眼目睹的1942年4月19日下午那部分战役的场景:“中国军队开始出现伤亡,维克多?斯蒂文斯和我在石头建筑内搭建了一个救护站,尽我等所能处理和包扎战士的伤口,很多人的胳膊、腿和身体上都是枪眼。我不会说中文,中国人也不会说英语。维克多?斯蒂文斯将床单撕开,为受伤的中国士兵包扎。尽管当时我只有二十二岁,但中国士兵的面庞看起来就像上等瓷器一样精致,我感觉他们还要更加年轻。”



在研讨会上,南京江东门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员、博士卢彦名专门展示了当时英国的《战争画报》刊登的新闻史料照片,当时的英国媒体对中国军人的英勇顽强和此役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给予高度评价。来自刘放吾将军故乡——湖南桂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雷昌仁,对刘放吾将军从湖湘文化角度给予了分析。他认为,刘放吾从黄埔毕业后,多次参加对日作战,在战火中不断淬炼实战指挥经验。刘放吾层在晚年深情回忆说,战友大多是邻里乡亲,彼此就像兄弟和父子,感情上互相扶持照顾,打起仗来也是同心同德。

英雄已去,精神长存。正如中国远征军网主编舒宏舰在研讨会上提出的,仁安羌大捷是一张抗战文化名片,是宝贵的历史财富,需要我们好好保护和传承,对提高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强、增进海峡两岸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讨会由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张明明主持,来自湖南桂阳县、云南滇西抗战纪念馆、重庆市设计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三十多人到会。研讨会结束后,十位品学兼优的南京师范大学学生获得了刘放吾将军奖学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