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联通完成改造的24小时误时投放点
如今,杭州市民都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不少小区已开始实施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分类准确率提高了,周边环境也变好了。
但问题依然存在,譬如不少市民因凑不好早晚定时投放的时间,只能投到小区的24小时误时投放点。由于缺少监管,那儿的分类质量往往不太好。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去年11月下旬,下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办向全社会发出“招贤令”,邀请企业、个人、社会组织一起来参与“下城区垃圾分类24小时误时投放点智能项目技术大PK”活动。(详见本报2019年11月22日7版城市新闻)
最终,4家集成商和3家民营企业参与了“角逐”,7家单位分别选定了下城区7个街道7个24小时误时投放点,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试点。
昨天,最终结果揭晓,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相关技术成为今年下城区“24小时误时投放点智能项目”的政府推荐候选项目。
记者昨天全程参与了专家评审会,5位专家通过对7个点的一一走访体验,综合考虑价格、技术、实用性、可复制性等因素,确认了这两家入围单位。
他们的技术到底如何呢?我们不妨来看看。
试点一:自动识别垃圾,还可以移动
文晖街道京都苑社区(星都嘉苑3幢与4幢中间的集置点)
这个24小时误时投放点的试点改造,由中国联通来完成。
这里放有2个其他垃圾桶和2个易腐垃圾桶,还有1个有害垃圾桶。中间有一个识别屏,人一靠近,垃圾桶的盖子就会自动打开。“联通5G无线网络传输,通过红外感应技术,让居民在无触碰的情况下,就能开箱投递垃圾,同时具备防夹手功能。”
正好有市民走过,把一袋垃圾投入易腐垃圾桶内,垃圾桶盖上后,屏幕上跳出一行字:“此次垃圾投放不准确。”
工作人员解释,垃圾桶内安装了AI智能、红外光谱等技术,先对居民投放的垃圾进行拍照,再对垃圾投放是否准确智能识别并提醒。“整个投放过程中,相关数据后台会及时记录。包括投垃圾人的面部照片、投进垃圾桶的垃圾照片、自动识别出来的是否分类准确等信息,这些数据都会第一时间让社区工作人员看到,以便追溯。”
记者还发现,这个点上的垃圾桶下方都装有滚轮。也就是说,可根据小区的情况,随时移动24小时误时投放点的位置。
试点二:机械手二次分类垃圾
天水街道戒坛寺巷社区(戒坛寺巷24小时误时投放点)
这个误时投放点由中国移动完成改造。和星都嘉苑一样,这里也是人脸识别开桶,垃圾桶也能通过AI智能、红外光谱等自动识别垃圾,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社区。
不同的是,这里的垃圾桶分成两层,居民投入垃圾后,垃圾先到了第一层,进行自动拍照以及识别,如果识别到分类不准确,垃圾桶内的机械手会进行二次分类。
“机械手二次分类,是我们最新开发的技术,分类准确率达60%以上,以后,随着技术改进,准确率会再提高。”工作人员介绍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人把一袋垃圾放入易腐垃圾桶内,之后机械手就自动将混入其中的饮料瓶拿出来,放到了可回收桶内,非常神奇。
今年下城区将改造
2000余个误时投放点
“比我们想象的要好,7个企业基本都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尽量提高垃圾分类投放的准确率,二是对于投放不准确的垃圾,可以追溯找到当事人。”下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没有人工,全靠智能化手段来处理,有点难度,但结果喜人,特别是被选中的两家单位的技术。
据悉,从去年10月开始,下城区推进全域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杭州模式,志愿者定时定点监督,每300户为一个单位设置一处垃圾投放点,每1000户为一个单位设置一处24小时误时投放点。目前,下城区8个街道71个社区已基本实现全域定时定点。“现在看起来,开展定时定点的垃圾投放点分类情况比较好,准确率基本已达到了80%以上,但误时投放点因为没人监管,情况就差很多,准确率基本只有30%左右。”
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下城区要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改造2000余处24小时误时投放点,提高分类准确率。“通过公平公正透明的方式,这两家单位的技术已被列为政府推荐候选项目。之后,各个社区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