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架构是指在业务和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系统中不同职责的部分被定义在不同的层次,每一层负责的功能更加具体化。三层架构通常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层与层之间互相连接、互相协作,构成一个整体,并且层的内部可以被替换成其他可以工作的部分,但对整体的影响不大。
以 Web 应用程序为例,早期是将所有的表示逻辑、业务逻辑和数据访问逻辑放在一起,这就是一层架构。
后来随着 java、.NET 等高级语言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方便的数据访问机制,如 java 的 JDBC 和 .NET 的 ADO.NET。这时数据访问部分被分离开来,形成了二层架构。
再后来,随着面向对象设计、企业架构模式等理念的不断发展,表示逻辑和业务逻辑也被分离开来,形成了现在的三层架构。
三层架构的具体内容如下:
表示层:用户使用应用程序时,看到的、听见的、输入的或者交互的部分。
业务逻辑层:根据用户输入的信息,进行逻辑计算或者业务处理的部分。
数据访问层:关注有效地操作原始数据的部分,如将数据存储到存储介质(如数据库、文件系统)及从存储介质中读取数据等。
老王对这个解释非常满意,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你看虽然现在程序被分成了三层,但只是逻辑上的分层,并不是物理上的分层。也就是说,对不同层的代码而言,经过编译、打包和部署后,所有的代码最终还是运行在同一个进程中。而这,就是所谓的单块架构。”
成小胖挠了挠头:“原来单块架构是这个意思啊~~”
“嗯。根据你的实际工作经验,你再总结下单块架构的优缺点吧。”
平时勤于总结的成小胖很快便列出了单块架构的优缺点:
优点:
易于开发:开发方式简单,IDE 支持好,方便运行和调试。
易于测试:所有功能运行在一个进程中,一旦进程启动,便可以进行系统测试。
易于部署:只需要将打好的一个软件包发布到服务器即可。
易于水平伸缩:只需要创建一个服务器节点,配置好运行时环境,再将软件包发布到新服务器节点即可运行程序(当然也需要采取分发策略保证请求能有效地分发到新节点)。
缺点:
维护成本大:当应用程序的功能越来越多、团队越来越大时,沟通成本、管理成本显著增加。当出现 bug 时,可能引起 bug 的原因组合越来越多,导致分析、定位和修复的成本增加;并且在对全局功能缺乏深度理解的情况下,容易在修复 bug 时引入新的 bug。
持续交付周期长:构建和部署时间会随着功能的增多而增加,任何细微的修改都会触发部署流水线。
新人培养周期长:新成员了解背景、熟悉业务和配置环境的时间越来越长。
技术选型成本高:单块架构倾向于采用统一的技术平台或方案来解决所有问题,如果后续想引入新的技术或框架,成本和风险都很大。
可扩展性差:随着功能的增加,垂直扩展的成本将会越来越大;而对于水平扩展而言,因为所有代码都运行在同一个进程,没办法做到针对应用程序的部分功能做独立的扩展。
老王拍了拍成小胖的肩膀,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小伙子总结的很不错!既然你已经对目前的单块架构的优缺点有了很好的理解,那现在咱们就可以开始来学习微服务架构了。”
老王先从网上搜索“微服务架构”关键字,出来这么一段话: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架构模式,它提倡将单一应用程序划分成一组小的服务,服务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为用户提供最终价值。每个服务运行在其独立的进程中,服务于服务间采用轻量级的通信机制互相沟通(通常是基于 HTTP 的 RESTful API)。每个服务都围绕着具体业务进行构建,并且能够被独立地部署到生产环境、类生产环境等。另外,应尽量避免统一的、集中式的服务管理机制,对具体的一个服务而言,应根据业务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语言、工具对其进行构建。
成小胖看完了这段话,说:“看着有点晕,云里雾里的感觉……”
老王嘿嘿一笑:“莫慌,现在就给你详细讲讲微服务架构的特性。”
1. 单一职责
微服务架构中的每个服务,都是具有业务逻辑的,符合高内聚、低耦合原则以及单一职责原则的单元,不同的服务通过“管道”的方式灵活组合,从而构建出庞大的系统。
2. 轻量级通信
服务之间通过轻量级的通信机制实现互通互联,而所谓的轻量级,通常指语言无关、平台无关的交互方式。
对于轻量级通信的格式而言,我们熟悉的 XML 和 JSON,它们是语言无关、平台无关的;对于通信的协议而言,通常基于 HTTP,能让服务间的通信变得标准化、无状态化。目前大家熟悉的 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是实现服务间互相协作的轻量级通信机制之一。使用轻量级通信机制,可以让团队选择更适合的语言、工具或者平台来开发服务本身。
3. 独立性
每个服务在应用交付过程中,独立地开发、测试和部署。
在单块架构中所有功能都在同一个代码库,功能的开发不具有独立性;当不同小组完成多个功能后,需要经过集成和回归测试,测试过程也不具有独立性;当测试完成后,应用被构建成一个包,如果某个功能存在 bug,将导致整个部署失败或者回滚。
在微服务架构中,每个服务都是独立的业务单元,与其他服务高度解耦,只需要改变当前服务本身,就可以完成独立的开发、测试和部署。
4. 进程隔离
单块架构中,整个系统运行在同一个进程中,当应用进行部署时,必须停掉当前正在运行的应用,部署完成后再重启进程,无法做到独立部署。
有时候我们会将重复的代码抽取出来封装成组件,在单块架构中,组件通常的形态叫做共享库(如 jar 包或者 DLL),但是当程序运行时,所有组件最终也会被加载到同一进程中运行。
在微服务架构中,应用程序由多个服务组成,每个服务都是高度自治的独立业务实体,可以运行在独立的进程中,不同的服务能非常容易地部署到不同的主机上。
理论上所有服务可以部署在同一个服务器节点,但是并不推荐这么做,因为微服务架构的主旨就是高度自治和高度隔离。
“王哥你真厉害,您这么一说我的思维清晰了很多!”成小胖激动的几乎要叫起来。
“我之前了解过 SOA,好像跟微服务架构的思想很像啊,您能帮我区分一下吗?”成小胖追问到。
老王嘿嘿一笑,拿起成小胖手上的A4纸,翻到另外一面画了个表格:
接着老王又画了一张图:
成小胖看了之后说:“您这么一画我倒是大概明白了,但是 DevOps 这个概念我不懂诶……”
“这个 DevOps 就说来话长了,有时间你自己先去查查资料了解下吧。”
“好的。现在我对微服务架构的概念有了了解,您能再深入剖析下它的本质吗?”
“好,你可仔细听好了哈!”
1. 服务作为组件
微服务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组件,但是跟传统组件的区别在于它可以独立部署,因此它的一个显著的优势。另外一个优点是,它在组件与组件之间定义了清晰的、语言无关、平台无关的规范接口,耦合度低,灵活性非常高。但它的不足之处是,分布式调用严重依赖于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 围绕业务组织团队
在单块架构中,企业一般会根据技能划分团队,在这种组织架构下,即便是简单的需求变更都有可能需要跨团队协作,沟通成本很高。而在微服务架构中,它提倡以业务为核心,按照业务能力来组织团队,团队中的成员具有多样性的技能。
3. 关注产品而非项目
在单块架构中,应用基本上是基于“项目模式”构建的,即项目启动时从不同技能资源池中抽取相关资源组成团队,项目结束后释放所有资源。这种情况下团队成员缺乏主人翁意识和产品成就感。
在微服务架构中,提倡采用“产品模式”构建,即更倾向于让团队负责整个服务的生命周期,以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4. 技术多样性
微服务架构中,提倡针对不同的业务特征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有针对性的解决具体业务问题,而不是像单块架构中采用统一的平台或技术来解决所有问题。
5. 业务数据独立
吃的微服务架构提供自主管理其相关的业务数据,这样可以随着业务的发展提供数据接口集成,而不是以数据库的方式同其他服务集成。另外,随着业务的发展,可以方便地选择更合的工具管理或者迁移业务数据。
6. 基础设施自动化
4. DevOps 与组织架构
在微服务架构的实施过程中,开发人员和运维人员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开发者将承担起整个服务的生命周期的责任,包括部署和监控;而运维则更倾向于顾问式的角色,尽早考虑服务如何部署。因此,按需调整组织架构、构建全功能的团队,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5. 服务间的依赖测试
单块架构中,通常使用集成测试来验证依赖是否正常。而在微服务架构中,服务数量众多,每个服务都是独立的业务单元,服务主要通过接口进行交互,如何保证依赖的正常,是测试面临的主要挑战。
6. 服务间的依赖管理
微服务架构中,服务数量众多,如何清晰有效地展示服务间的依赖关系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微服务的落地需要经过全面的考察和完善的试验,并不是每个场景都适合使用微服务架构,也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能力或者精力去面对这些挑战。”老王最后语重心长的说。
“嗯嗯,每件事都有两面性,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对了王哥,您已经给我上完理论课了,啥时候带我实践下呗?”
“你先好好消化完今天讲的这些,下次再说吧……”
“好吧,很期待我们的下一次交流……”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喜欢小编的文章,可以关注下小编,小编每天会更新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