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美在线网  >  科技 > 正文

我们以为乔布斯是“减法”大师,实际上他是“转移”高手

乔布斯拉着整个项目组的人去了卫生间,用手指着马桶说:“我只要一个按钮。我再说一遍,我只要一个按钮。”

据说这是当时ipone3概念设计时,乔布斯与研发团队开会过程中的一幕。

当时市面上的手机都有若干按键,而乔布斯要求研发团队把手机的案件删除得只剩下一个——home键。

这就是iphone引领智能手机迈向世界的始端。

提起苹果公司的产品,我们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词,便是“简洁”。苹果公司的简洁文化享誉全球,这得益于乔布斯对其产品极致的“删减”,除了删掉手机按键的iphone,乔布斯这些年做过“删减”手术的产品不在少数。

如帮助苹果公司占领mp3市场的随身听产品ipod。

当初苹果公司决定推出随身听产品时,整个mp3市场已经被众多巨头所瓜分,当时市面上mp3都带有一个LCD显示屏,它的作用让用户可以知道自己的mp3里面有哪些歌曲,并按照自己的爱好进行排序或删减。

LCD屏幕的存在,不仅让mp3的体积无法进一步缩小,而且大大增加了它的成本。

而乔布斯直接把屏幕干掉的,推出了不带显示屏的随身听iPod shuffle,这款产品对比市面上其他产品更轻薄、更富设计感。

乔布斯的逻辑很简单,既然用户在下载歌曲时,肯定是挑了自己喜欢的歌,那么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让他能够在mp3里排序或删除歌曲?直接随机播放就行了。

一开始其他mp3巨头对苹果这款产品并不感冒,认为它是功能上的“阉割”,并不具备产品优势。然而iPod shuffle上市后立刻席卷整个mp3市场,占有率直至74%。

另一个乔布斯在产品上“删减”的案例,是在苹果笔记本电脑上砍掉了开关键。

在《乔布斯传》一书里面里提到,关于要不要在电脑上留开关键,乔布斯是这样想的:“按下去——等待关机——再见”这样的流程完全没有必要。

所以苹果笔记本电脑没有开关,只要把笔记本一合,就是关机了。

乔布斯擅长在产品上做“删减”,以至于我们都认为这是一种“减法策略”,而推崇推广。如果乔布斯在做减法,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缺少”呢?

用户对于一款产品的需求是恒定增长的,这意味着什么呢?

以手机为例,我们对它的最初需求是打电话,慢慢地我们需要他能够听歌、看电影、搜索资料……这个需求是恒定并且慢慢增长的。

产品用于满足用户需求的,就称为功能。如果用户需求在增长,那么产品功能怎么可能“删减”而不被发觉?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乔布斯再产品上的策略是“减法”,那么用户怎么可能不察觉。

然而现实就是,ipone删除了按键,我们没有感觉到使用障碍;ipod删除了屏幕,我们也没有感觉到使用障碍。

这是为什么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乔布斯并非在做减法,而是在做转移。乔布斯的减法实际上是“转移式删减”

1997年,DVD机问世,这是一款革命性的产品,然而当时录像机已经统领市场二十余年,用户并没有丢掉录像机专门去买DVD机的理由。

在这样的背景下,飞利浦邀请阿姆农·列瓦夫和系统性创新思维公司的导师阿米特·迈耶设计新款的DVD机。

经过一轮调查,他们发现DVD机之所以流行不起来,是因为它的外观尺寸都跟原来的录像机一致——他们决定将DVD机变薄。

当时的DVD机之所以体积减不下来,是因为在机上有一组按键面板和一个显示屏,显示屏的作用是显示当前播放片名以及时间。

而仔细一想,DVD机上的面板按键,基本上遥控器都有,而显示屏所显示的内容,可以直接显示在电视屏幕上,这两样东西完全可以不用。

减去了按键面板和显示屏的DVD机,变得十分轻薄,与录像机一下子拉开的差距,迅速占领的市场。

在这场DVD机扩张的战役中,表面上看到的是在DVD上做删减,实际从本质上是一次功能的转移:

控制面板的按键转移到遥控器上,显示屏的内容转移到电视机上。

在这一轮“删减”中,用户对于这两样东西的功能需求并没有变化,都可以满足,就是因为飞利浦做的不是减法,而是转移。

同样的,乔布斯没有在做减法,他所做的都是转移:

ipone删减了按键,实际上是把按键功能转移在触摸屏上;

ipod删减了屏幕,实际上是把用户挑选歌曲的功能转移在他们下载歌曲的过程中;

苹果笔记本删减了开关键,实际上是把开关功能转移到用户合盖开盖的东西里。

成功的减法必然有功能转移,没有功能转移的减法只能算功能阉割。

乔布斯就像一个魔术师,在删减部件的过错中,把功能转移到你看不见的地方,所以你没有感觉到违和感。

那么,如何才能成功地进行“转移式”删减呢?因地制宜,利用用户身边的资源

1999年11月,世界500强企业纽威尔公司为了一款新产品的设计绞尽脑汁。这款产品叫做—可拆卸式户外收纳箱。

客户对它有个特殊的要求:它要足够轻,这样用户才能随车携带,并且自行组装,同时他需要足够坚固,以便应付户外的大风。

“轻”和“坚固”,似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你选择在两者之间折中,那反而是对两种需求的阉割。

有没有办法两种需求都满足呢?有,那就是转移。

他们将收纳箱设计为两个部分:收纳体和底座。为了兼顾它的轻便性和稳定性,公司生产的底座为中空式,用户可以在把它安装到位后往其中填加水和土,以起到加固作用。

而这添加的水和土,都是用户在户外使用场景随处可得的,换句话讲,纽威尔公司将“加固底座”的功能,转移给用户使用场景里的其他物品。

这种做法有点像前文所提到的DVD机。使用DVD机时,使用场景里必然有电视机,那么就把DVD机需要显示的内容转移给电视机屏幕,DVD机自己根本就不需要带显示屏。

更常见的案例,我们在市面上购买充电宝时,基本上都是不配送充电插头的,只配送一根usb线,这是因为既然买充电宝,自然是有手机的人,有手机就肯定有充电头,配一根线让用户用手机充电头充电就可以了,这样的销售方式大大降低了产品价格。

所以,因地制宜,考虑用户的使用场景,让场景中的其他必然存在的事物为我们所用,将功能需求转移给它,这样我们就能对我们的产品进行删减工作。向内观察,产品内部功能转移

因地制宜是寻找用户外部场景的其他事物,而有时我们需要向产品内部观察,让功能在产品内部进行转移。

拿飞行器来说,在大疆无人机之前,航模的遥控器上布满了各种旋钮和按键,它们的功能是对飞机的平衡进行调整,这样复杂的操作让普通用户无所适从。

而对比之下,大疆出品的民用级别无人机,只有一个开关两个摇杆。

之所以能够做这么大程度的删减,就是大疆将平衡调节的功能从按键转移到飞控芯片上,让飞机自己计算识别当前姿态,一键起飞自动平衡。

在产品内部做转移,从用户看得到的地方,转移到用户看不到的地方,这也是转移式删减。

乔布斯对ipone所做的删减也是内部转移,将按键功能转移到屏幕上,在用户不需要使用按键时,按键便隐藏了起来,这样对于用户来说便是“没有了按键”。巧借智能手机,将智能转移

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几乎人人必备的物品,所以当今很多新产品都考虑到将部分功能借助智能手机来进行转移。

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8位博士组成的科研团队肯维捷斯,开发出一款手机外设Tipscope,那是一款贴在手机上的显微镜,借助手机作为显示屏,可以看到20-400倍放大的显微镜效果,同时可以拍照以及录像。

2015年的 I/O 大会上,Google 发布了一款适合 6 寸手机的 VR产品Cardboard。当时虚拟现实进入了风口期,微软、LG等国际巨头纷纷推出各种VR眼镜,一款比一款高端,一款比一款昂贵,而谷歌则反其道而行,推出一个纸盒,这个纸盒折叠起来就是一个VR眼镜的造型没有屏幕也没有芯片,不过只要用户把手机放到纸盒中,立马就变成了VR眼镜,这款成本只有2美元的虚拟现实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消费者的热捧。

想这些把智能手机作为产品配合使用的一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一个新的产品品类——手机外设。

手机外设顾名思义就是对手机设备做硬件上的扩充,借助手机作为核心开发出来的硬件产品,前文所提到的Tipscope和Cardboard都算手机外设的一种,相信随着手机功能的进一步强大,未来大部分产品都会把功能转移到手机上,自己以手机外设的形态存在。总结

苹果公司崇尚简洁,归根到底是因为乔布斯擅长减法,然而实际上乔布斯的减法不是删减,而是转移,通过功能转移实现产品的简化,具体操作有三种方法:

第一,因地制宜,思考用户使用场景里的其他事物,进行功能转移;

第二,向内思考,将用户看得到的转移事物,到用户看不到的地方;

第三,借助智能手机作为核心,将产品的智能模块转移到手机上。

只有进行了功能转移的减法,才能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创造出极致简洁的产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