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题目说,朱婷赛后给张常宁送了天津麻花,这是个比较有趣的问题哈!为啥朱婷送张常宁的是天津麻花,而不是像上回姚迪和李盈莹那样,送小宇的是天津小宝栗子呢?
其实 "天津麻花" 这个词用的也不是很准确,从包装上看,朱婷送的应该是我们天津的 “十八街麻花”!知道天津的三绝食品吗?即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
其中十八街麻花是天津食品三绝之一,而天津麻花则和“小宝栗子” 一样,只是一般的食品美味,并不在三绝之列!由此看来,朱婷是个情商很高的有心人,送张常宁十八街八花更显品位和诚意。
今年是奥运备战年,包括联赛在内,许多日程安排都要给奥运备战让路。朱婷虽然加入天津女排,但她更重要的身份是国家女排队长,联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练兵,让国家队球员保持状态。当然联赛成绩对各俱乐部来说仍是非常重要的。
未能进入四强,对江苏这样国内传统强队来说也确实是非常令人遗憾的,朱婷作为天津女排队员,对天津队取得胜利也是用拥抱李盈莹的方式表达了祝贺,同时作为国家队队长,以送天津特产的方式向国家队队友表示一下慰问之意,也是非常容易让人理解的。
下面再说一下驰名全国的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十八街麻花又叫桂发祥大麻花,创始人叫范桂林,住天津河西区南楼村,现在这个地方已改建成天津日报社大厦,本人也是南楼村人,可以说是范桂林的小老乡。下面是摘录的十八街麻花的相关资料:
十八街大麻花是天津的特产之一,“十八街”指得是天津的一个地方。十八街大麻花的创始人是河北大城县人范桂林。他于1915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早亡,他与母亲和两个哥哥艰难度日。1924年,年仅9岁的范桂林与11岁的二哥范桂才,由母亲带着逃荒,一路要饭来到天津,借住在南楼村,谋求生计。
1928年,13岁的范桂林经人介绍,到东楼十八街的一家麻花铺当伙计。他每天帮工炸好麻花,然后提着食篮沿街叫卖。过了几年,范桂林又改去南楼村刘家麻花铺当伙计,仍然干着炸麻花和卖麻花的活计。范桂林趁着在两家麻花铺学徒和帮工的时机,细心揣摩,认真学习,熟练地掌握了炸麻花的配料成分和炸制的火候、技术。从1936年起,范桂林便辞了帮工的活计,自己在东楼十八街附近摆设小摊,炸制麻花叫卖。他炸制麻花的技术很不错,炸成的麻花好看又好吃,很受顾客喜爱,所以小摊生意很好,他很快就攒了一笔钱。范桂林懂得摆摊总不是长久之计,就出钱在小摊附近买下一间小小店面,正式开了一家麻花铺,字号叫“桂发祥”。 油炸麻花是天津人喜爱的一种大众小吃,当时全市有不少卖炸麻花的店铺和摊档,层次质量各不相同,竞争也很激烈。范桂林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便反复试制,设计出一套别出心裁的制作工艺。他把炸麻花用的面改为半发面,还在麻花白条中间夹放一条含有桃仁、桂花、青红丝、冰糖等各种配料的酥馅。经过这样制作的坯料,炸出来的麻花酥脆香甜,别有风味,而且只要存放在干燥处,虽经多日仍然酥脆口味不变。此外,范桂林的麻花尺寸较大,能炸出几斤重的大麻花,而且里外一样酥脆,这是其他店铺难以做到的。这些大麻花不仅色香味美,而且造型美观,简直像绝妙的艺术品,令人不忍下口。于是范桂林炸的大麻花出了名,“桂发祥”名闻遐迩,而“十八街大麻花”也成了天津著名的特产。
十八街大麻花出名后,范桂林依然坚持原来的投料标准和操作工艺,决不依仗名声而偷工减料。他的配料都有严格标准,例如炸制一个半斤重的麻花,要用油4两、白糖2两5钱、冰糖半两。在和面时,要根据气温的高低变化,适当增减食碱数量。炸制时炉火不能过猛,须用温火炸透。所以他炸出的金黄酥脆大麻花,深受顾客欢迎。
建国以后,这一具有天津风味的特色小吃逐渐走向全国。1959年,桂发祥的十八街大麻花参加全国商品展览会,得到好评;1971年,又摆进了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赢得国内外顾客赞赏。从此,十八街大麻花名扬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