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如今已57岁的覃立旺心中有两座城,一座城在眼前,高楼矗立,热闹繁华;一座城在脚下,城长千里,川流不息,仅能用耳用心去倾听和感受。每当午夜降临,万籁俱寂时,覃立旺就穿上反光衣,戴上测漏仪,拿着听漏器,一步三停,时不时趴下身去,耳朵紧贴地面,寻找那来自地底下的滴漏之声。
7年,2000多个夜晚,覃立旺就是这样带领队员们用脚步丈量着25.3平方公里的广西岑溪城区,用耳朵维护着146公里的供水管网,治疗着管网漏水的“疑难杂症”。
隔地听漏 人人称奇
从600毫米的粗管到25毫米的细管,从深埋地下一两米到三四米,漏不漏水、漏多大水,覃立旺一听便知。这套隔地听漏的本事,闻者称奇,见者钦佩。
但令大多数人想不到的是,覃立旺的这套硬功夫,竟然是在50岁以后才练就的。
岑溪市城区供水管网大都建于上世纪8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供水压力偏低,不少高层住户长期被不能正常用水的问题所困扰。以前经常从南宁、广州请来测漏专家对供水管网进行诊断,2009年覃立旺的单位决定成立测漏组,只有初中学历的覃立旺主动请缨,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测漏组的领头人。
在尝试独立查漏之初,如果情况简单,覃立旺能指出管道漏水的大致范围,可一旦碰到复杂情况就不行了,往往连指几个地方挖下去都找不到漏点。坚硬的钢筋混凝土,挖了填、填了挖,劳民伤财,覃立旺“半路出家人”的信心也一度被这种尴尬挫伤。
但覃立旺有一股不服输的劲,他一边向测漏设备厂家的技术人员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自己反复实践。无论寒冬酷暑,每当夜幕降临,他都像医生一样背着测漏仪“出诊”,目的就是想尽快熟悉管网走向和对测量仪的操作。“测漏”是个偏门行当,没有地方培训,找不到书籍研读,全要靠自己悉心摸索。覃立旺通过边学边记边琢磨,光笔记就记了6本。
供水管网埋在地下的深度不均,最深的超过2米,要准确定出漏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了避免盲目开挖和节省抢修开支,覃立旺经常带领组员在一个供水片区或者一条街道来来回回寻找漏点。他时而伏在地上细听,时而钻进排污沟,裹着沾满污泥的衣服而毫无怨言。
经过几年的悉心研究与摸索,覃立旺终于练就了“精准确定漏点,误差不超1米”的技能,从外行变成了内行。
无私奉献 传授技艺
慢慢地,覃立旺名声越来越大。2016年,某小区水电管理员慕名找到覃立旺,反映其小区用水水压低,但总是检查不出原因。虽然这个小区的供水管道并不属于覃立旺的管辖范围,但他二话没说,就带上设备出发了,最终在小区找出6个漏点,经过修复后,小区的水压恢复了正常。覃立旺说:“水是希缺资源,不能让国家的资源漏失,漏失了就是浪费,浪费就是极大的犯罪!”
为了更好传授技术,覃立旺创建了覃立旺劳模创新工作室,利用劳模工作室平台,打造公司技术创新先进团队,同时有效发挥劳模作用,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实施传、帮、带,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从对供水管网测漏、水管维修技术、水管的安装等技术进行宣讲和培训,到劳模言传身教,覃立旺共培养出能独立上岗测漏、维修的技术人员30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三分技术 七分责任
“做这份工很辛苦,做得好能得到三个享受:第一个是用户减少了损失,第二个是公司避免了浪费,第三个是地球节约了水资源。”覃立旺的话很简朴,却很不简单。他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也没有高学历,但是他凭借着对供水事业的热爱,凭着“三分技术,七分责任”的工作态度,在测漏工作中啃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7年来,覃立旺的班组平均每年测出管径DN25以上的漏点60处,岑溪市供水管网漏失率由2009年的38%下降到如今的18.5%。
“在我看来,工匠精神不光是精益求精的技术,也是一种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负责任的态度。将技术和责任结合在一起,就是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覃立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