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的语文作业从“量”来说显然是减少了,但从“质”来说却是更加提高了。
一节初中六年级的语文课上,孩子们读到“京剧趣谈”,为了让学生更直观了解京剧中的花脸,语文老师跳出文本,带着一组“花脸”走进课堂,请学生一起说说“何种情境下选择哪张花脸”。
日前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等主办的教育者论坛上,一所双语特色学校——上海康德双语实验学校老师介绍,将课堂从教室拓展至昆虫博物馆、海洋水族馆等各大博物馆和展馆,在活动中给予孩子文化浸润,让学生有“中国心、世界眼”。
拓展阅读认识“脸谱”
“京剧趣谈”是初中六年级语文课中的一篇课文。为了延伸拓展阅读内容,语文老师陈涛选择了一篇冯骥才的《花脸》作为拓展阅读材料。冯骥才的《花脸》篇幅不长,讲述了年少的主人公喜爱花脸,新年时买了一张关羽的花脸面具和一把“青龙偃月刀”,回到家人人见人人夸,主人公成了全家过年的小主角。
故事距离今天的孩子虽然有点远,至于戏曲脸谱式的花脸面具,孩子们并非人人熟悉,有的也未体验过佩戴的感觉。于是,陈涛在课堂末尾部分设计了一个跳出文本的“选花脸”环节——给学生展示了一组“花脸”脸谱,请学生来说说“不同情境下因为什么理由选择哪张花脸”。
“我选那张红色为主,眉心有团红色印记的花脸。因为文章中关公的花脸是红色的,听老人说红脸是正义的象征,所以我选这张红脸。他眉心的花纹很有特色,像一团火焰。”一位男生率先发言。“你选了中国古代神话最有名的射手——后羿。你看到了他眉心的那团红色,那就是太阳啊……”语音未落,其他学生已开始一个个数起来了:“真的有九点……眉心上的那个印记以及脸上其他八个金红色的小圆点,象征了曾射下的太阳。太奇妙了!”学生们争先恐后举手,想要选他们中意的花脸并阐述理由,直到下课后还在自行讨论。热烈的氛围延续了好几天。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灵,做好学生语文学习的“引路人”?仅靠课堂40分钟远远不够。老师还在作业上动足脑筋。初中部八年级学生华懿文说,语文课上,自己设计为书籍设计了一枚“腰封”,用来美化教室;撰写的对联用于布置校园走廊……老师让学生轮流走上讲台,过足了当“小先生”的瘾,还把学生课堂发言提炼成班级文化写在黑板上。“在写春联中,感受到的是汉语的表情达意与音韵节奏的精妙。”华懿文说。
从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到新闻写作,八年级学生的语文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中,老师鼓励学生完成探究任务。学生自发采访校园里的外教老师,请他们谈谈“外教老师眼中的上海”。“现在的语文作业从‘量’来说显然是减少了,但从‘质’来说却是更加提高了。”上海康德双语实验学校中学部语文教师陈涛说,这样的课堂思维层次更高,开放程度更广,文化意味更浓,为每位学生“种”下扎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博物馆里学“探究”
康德双语实验学校小学部有个小花园,三年级学生种植的茄子、西红柿、胡萝卜、空心菜,郁郁葱葱,果实累累。小花园里的观察探究,还延伸至“神奇博物馆”。
“神奇博物馆”首站是上海昆虫博物馆,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观察“蚂蚁搬家”的故事,研究昆虫与人类、地球的关系……这是“神奇博物馆”系列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的全新学习旅程。在昆虫博物馆,老师带领学生现场进行教学活动,外教则在了解了自然学科的学习主题后,围绕“猫头鹰”“蝙蝠”“刺猬”进行STEAM学习、文本阅读、艺术表达。第二站上海海洋水族馆里,九大展区设计了闯关足迹,每个区域有一段简短文字介绍、一道闯关题和代表生物介绍。展馆内所有布展、网站都是中英双语,中外教协同,为双语学习提供了良好环境支持。
学校从人文或科学学科学习内容中选出合适主题,已实施的“昆虫”和“海洋生物”博物馆之旅的主题,均来自自然科学课。小学部中方校长蔡骏说,学校设计了《博物馆之旅》手册,分为“博物馆介绍”“我的发现”“我学到了”“我的收集”和“拓展学习”五大板块,鼓励学生通过跟随学习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学习,提升探究的主动性。
从浅表的兴趣学习,走向深度的主动学习,在其中逐步获得内在动力。孩子们因博物馆课程阅读兴趣盎然,校方推荐的《生命的故事》成为学生的最爱。学校要求阅读一本,实际平均阅读达到3本以上。小学部二年级学生家长、菁kids主编闻琛说,孩子入学一年多来,明显感觉孩子在表达时更“有料”了。送她上学的路上,会天南地北地和家长聊天。
融合教育,对孩子来说,不仅具有更宽广的视野、更敏锐的触角,还有善于发现美好的眼睛,激发学生思考和动手热情。在上海康德双语实验学校荣誉校长谢应平看来,中西融合的教育,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全球性视野,让每个孩子变得不同,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