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1月20日)上午,
济南一名女子,
因服用头孢类药物后饮酒,
后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
记者在医院了解到,
女子三十岁左右,
被送医抢救前,曾服用多种药物,
其中含有头孢类药物,
服药后,女子饮酒引发身体不适,
女子的朋友带来了女子服用后剩下的药物,
种类较多,较杂,
医生表示,所幸女子被送来时意识尚清醒,
这可能跟女子饮用的酒度数不高有关,
在医院,女子接受了洗胃,
脱离生命危险后,留院观察,
话说,女子为什么服药后又饮酒呢,
尤其是服用了头孢类药物后,
一名女子的朋友称,
女子平时精神压力较大,
各种因素叠加导致女子一时想不开,
所幸,抢救及时
女子才没有发生意外,
医生提醒,
头孢类药物与酒同服,
酒精无法代谢,
轻则致人恶心呕吐,重则危及生命!
头孢+酒,一个连医生都犯的致命错误
今年五月份,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凌锋写了一篇文章,记录了自己酒后吃头孢发生休克的经历。文章迅速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
惊险30分,捡回一条命
凌锋撰文描述,去年12月7日早上6点,她和往常一样起床,早餐吃了泡饭、咖啡牛奶和橙汁。当时她身上的皮脂腺囊肿破了,走路磨得有些疼,就随手拿了自己常用的抗生素“头孢呋辛酯”,根据说明书吃了一片(0.5克)。没想到,服下还不到两分钟,凌锋就双手发痒,几十秒后嘴也开始痒,并顺着咽部向下蔓延。
“不好,一定是药物过敏反应!”凌锋立刻打开抽屉找地塞米松,没有,只找到一支用于治疗急性哮喘的“万托林”喷雾剂,可以在发生憋气时使用,于是她装进口袋就往楼下走。司机小董早已在楼下等她,6点42分,凌锋坐进副驾驶,“去医院”。
在车上,凌锋拿着手机想给医院打电话,但人昏昏沉沉的,视线越来越模糊,还没等找出电话号码,手机就掉了,人失去了意识。小董看到凌锋头歪向一边,不停地大喘粗气,问话也不应答,马上加大油门,向医院狂奔。
7点零5分,车开到宣武医院急诊科,小董向护士站大喊:“快!快!凌锋主任昏迷了!”。此时,凌锋满身大汗,衣服早已湿透,四肢冰冷,全身软绵绵地瘫坐在轮椅上,头因没有力气支撑,来回晃动,处于昏迷状态。医生一边测血压和脉搏,一边问:“什么情况?”小董掏出手机打算询问凌锋家人,这才发现家人早已将凌锋吃的头孢呋辛酯包装照片发来。医生马上明白了,立刻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地塞米松、苯海拉明和葡萄糖酸钙。没过多久,凌锋恍惚听到周围嘈杂的声音,但是睁不开眼睛,没力气回应。当时体征监测显示,心电图正常,超声心动图下腔静脉充盈不良,几乎无血……直到抢救十几分钟后,凌锋才苏醒过来,血压只有60/30毫米汞柱。从上车昏迷到“回到人间”,整个惊险的过程只有30 分钟左右。随后,凌锋转到监护病房,血压慢慢升至120/70毫米汞柱,次日早上平安出院。
经过一劫,险象环生,凌锋反思,这个头孢常吃,为什么这次如此危险?只记得前一天晚上喝了半杯红酒,会不会跟酒有关?于是,凌锋查找相关资料,发现喝酒前后不能服用头孢,否则可能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出现四肢无力、眩晕等症状,严重的会血压下降、呼吸抑制、休克,危及生命。
图片来自生命时报
凌锋说,以前不太了解双硫仑样反应,自己是医生都如此,那普通人很可能也不了解,容易出意外。“我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给大家提个醒,别重蹈我的复辙。如今酒的消费量非常大,工作应酬、亲友聚会免不了喝几杯助兴,建议大家一定别过度,尤其是喝酒前后一周千万别吃头孢类抗生素。”
双硫仑也叫戒酒硫,它本是一种橡胶的催化剂,由于可抑制乙醛脱氢酶,使酒精在体内的降解受阻,即使少量饮用也可引起酒精中毒反应,因此在临床用于戒酒。
喝酒前后一周,
千万别吃头孢类抗生素!
“吃药不饮酒”应当与“饮酒不开车”一样,
应该成为人人都知道的安全常识。
来源:济南都市频道综合《生命时报》
编辑:杜鸿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