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TMT记者亦岚
近期,自上市后便风波不断的优信因两则消息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日前,优信宣布获得国际知名投资机构GIC举牌,后者持有前者股份4203.61万股,占股比例为5.01%。这是优信在资本市场久违的好消息,但这很快就被另一则消息盖过:有媒体曝出"58同城对优信的收购案已经告吹",不过,涉事双方此后均否认存在收购一事。
一位投资界人士指出,近年来中国互联网投资领域素有"先否认再坐实"的套路,坊间传言往往并非空穴来风。而58同城不仅战略投资了优信,且双方的金融业务已完成合并,二者关系本就非同一般,很难排除在其他层面也有初步接触。
实际上,自2018年6月登陆纳斯达克以来,优信便陷入股价大跌、业绩低迷等困境,其资金状况更是屡次受到外界质疑。2019年优信在经历二次发可转债募资及剥离金融业务后,截止2019年6月30日,其可转换债券为15.81亿元,长期借款为2.93亿元;加上7月新增的3.5亿元可转债,三项相加形成的长期债务已达22.24亿元。
今年以来,优信通过借新债还旧债、剥离优质资产等方式缓解资金压力,但业内人士认为,时至今日,其面临的资金紧张局面依旧没有明显减缓的迹象。如今,优信将业务重心转向C端,债台高筑的优信能讲好这个新故事吗?
资产负债率逐季攀升,长期债务超22亿元
记者梳理优信发布的财报发现,自上市以来,其资产负债率便持续攀升。截至2018年6月末,优信的资产负债率为58.12%;而截至2019年6月末,该指标已增至73.92%,处于高风险状态。
从债务构成来看,根据财报,优信背负的债务以可转债为主。在最近一年半的时间内,优信连续三次发行可转债,其中第一笔可转债于今年6月底到期,已确定无转股可能;之后的两笔可转债转股可能性也并不高,大概率将成为优信需要偿还的债务。截至2019年6月末,优信的可转换债券高达15.81亿元,在总负债中占比超31%。
具体而言,早在2018年6月,优信在上市之初便同步发行了第一笔可转债。彼时,优信共募集4亿美元,其中便包括1.75亿美元(按当日汇率计算,约合12.36亿元)可转债,发行对象为CITIC(中信银行在港机构)和ICBC(工行在港机构)。
这笔可转债在今年6月末到期,根据当时签订的转股条件,优信与CITIC约定的目标价为发行价9美元的108%、与ICBC约定的目标价为发行价的109.5%。换言之,若届时优信股价达不到9.72美元/ADS,这笔债务将转股失败,成为优信需要偿还的债务。
2019年5月28日,优信再发公告称,将以私募方式向58同城、WarburgPincus(华平投资)、TPG发行总额为2.3亿美元(按当日汇率计算,约合15.8亿元)的可转债。根据协议,这笔可转债期限5年,年利率3.75%,转股条件为股价达到每股1.03美元(相当于3.09美元/ADS),股东可选择将债券转化为A类普通股。
从上述可转债的转股结果看,优信在2019年6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6月28日)收盘报2.2美元/ADS,距离9.72美元的价格尚远。由于优信第一笔可转债未能达到约定的转股条件,因而成了优信的债务。
至于上述第二笔可转债,若用优信近半年的平均股价为参考,这笔可转债的转股可能性并不高。不过,有券商人士表示,当前优信的股价已经高于3.09美元,而且从趋势看,优信股价短期内有企稳向好迹象,或许有望达到转股条件。
根据优信的二季报,截止2019年6月30日,优信的负债总额为50.93亿元,其中流动负债占比达93%,为47.36亿元。而在流动负债中,可转换债券高达15.81亿元,短期借款2.54亿元,待售负债9.41亿元,其他应付款和应计项目13.30亿元。此外,优信的长期借款为2.93亿元。至此,优信的长期债务(包括可转换债券及长期借款)为18.74亿元。
2019年7月12日,优信宣布发行第三次可转债,其将通过私募方式向PacificBridge管理的投资基金发行总额为5000万美元(约3.5亿元)的可转债,期限12-15个月,利率为10-11%。这笔可转债的转股条件是股价达到4.989美元/ADS,较优信最新的3.23美元/股的股价高出54.5%,转股的可能性也不算大。至此,优信的长期债务增至22.24亿元。
剥离优质资产,"断臂求生"后生路何在
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优信一直在积极寻求解决路径,除了上演"借新债还旧债"的资本腾挪术,更是不惜采用"断臂求生"的方式,试图通过剥离金融这一优质资产来获得更多资金。
2019年7月11日,优信宣布将对助贷业务与GoldenPacer进行合并升级。根据交易对价,优信将持有GoldenPacer一定比例股份并获得1亿美金现金。同时,未来GoldenPacer也将为优信的二手车在线交易提供金融贷款服务。
据了解,GoldenPacer是一家非上市企业,其背后的大股东正是不久前刚刚投资了优信的58集团。双方业务合并后,58仍是该公司最大股东。
对于本次业务升级,优信方面称,这是为了持续聚焦B2C主营业务的发展。尽管双方对外释放的信息侧重于强调"金融业务合并",但在外界看来,这其实相当于优信为了获取现金及战略支持而将这块业务拱手相让,是优信在资金压力骤增之后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根据优信发布的财报,2018年优信实现总营业收入33.15亿元,同比增长69.9%。其中,2C的助贷业务收入为17.77亿元,同比大增87.8%,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为53.6%。优信称,公司当期营业收入大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交易量的增加,以及贷款利率和贷款数额的促进。
2019年第一季度,优信2C业务中的跨区域助贷业务收入为1.44亿元,区域内助贷业务收入为4.3亿元,累计约5.74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超57%。
"助贷业务其实是优信的现金奶牛,过去这块业务在优信总营收中的占比基本已经达到了50%以上。"上述投资界人士认为,以剥离优质资产的方式换取现部分现金流,或许能在短期内化解资金危机,给优信更多喘息空间,但这必然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不过,在谈及剥离金融业务对公司发展的影响时,上述券商人士则指出,当前国内整个金融行业的大环境不太乐观,而优信作为一个二手电商平台,涉足金融业务本身就具有一定风险。对优信来说,剥离这块业务不仅能降低平台整体的风险系数,还能释放一部分保证金,基本面可能会更加好看。
从2019年第二季度开始,优信逐渐停止提供新车贷款服务,转而聚焦面向C端的二手车销售业务"全国购"。今年9月,戴琨在优信八周年现场演讲时,将全国购喻为"理想中的金矿"、"核心商业价值的现实落脚点",足以表明优信对这块业务的重视程度。
但从财报看,优信全国购业务的进展也不如预期。2019年第一季度,优信2C业务收入8.83亿元,除去助贷业务之后的收入为3.09亿元。到了2019年第二季度,优信2C收入为3.23亿元,增长较为缓慢,环比仅增长4.53%。
债台高筑之下,当前仍在亏损的优信舍弃了最赚钱的业务,将重心放在2C业务之上。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形势所迫,优信都只能继续坚持并讲好这个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