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空间收窄
海外巨头“围剿”
事实上,放眼全球市场,从已经公开的三季度财报看,即使是大陆、德尔福、麦格纳这些全球零部件“巨头”企业也均出现业绩下滑的情况,行业形势严峻不言而喻。
不过,这些全球零部件巨头们似乎把希望寄托在了中国市场,纷纷做出加码举动。
以博世为例,近日,博世宣布将在无锡建立燃料电池中心,其创新与软件研发中心也将落户在这里。初期投资额将超过3500万元,预计2020年中建成并投入使用。
根据博世方面的表述,创新与软件研发中心是专门为中国市场而建立,用来支持博世中国的业务板块,开发的技术解决方案也要适合中国本土市场。按照规划,电气化、智能网联汽车、互联解决方案、大数据平台等是博世创新与软件研发中心未来的主要创新与研发方向。
博世官网信息显示,2018年,博世在中国经营着59家公司,销售额达到1126亿元。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在华员工人数约为60000名,是博世除德国以外拥有员工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也已经是博世全球第二大市场。
除了博世之外,不久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与广州市花都区政府签订协议,将在当地建立在中国的第三家研发中心,以便更加全面而深入地布局中国市场,加速推进未来出行方式变革与创新。据悉,采埃孚将为该研发中心投资7亿元,并于2023年正式投入运营。
11月21日,舍弗勒宣布,将和长沙湘江新区合作,打造智能驾驶产业生态,并且公司将在长沙建立独资公司,设立舍弗勒大中华区第二研发中心暨舍弗勒中国智能驾驶研究院。这意味着,这家德国零部件巨头将瞄准高阶自动驾驶,并把相关技术储备全部引入中国。
相关数据显示,虽然当前汽车销量处于下行通道,但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3400万辆,预计未来5年内总量将超过6000万辆。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国际资本迅速向中国市场转移。全球排名前100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有70%已来华开展业务,在中国大陆进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外资企业超过1200家。
在业内人士看来,海外巨头们加码中国市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零部件企业带来了发展空间,但也进一步凸显了国内汽车零部件技术上的劣势,突围更显艰难。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要有策略性的变化,可以寻找合适的伙伴共同前行。
转型迫在眉睫
面对上述“内忧外患”的困境,不少专家表示,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需要寻找转型升级新方向。
“在汽车行业整体战略变革的大背景下,汽车零部件企业作为产业的上游供应商,将面临着中下游采购需求的结构性改变,适应性转型迫在眉睫。汽车零部件企业能否有效应对新业态下的业务风险,成为未来制胜的关键。”德勤汽车行业风险咨询团队认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需依据下游客户及整体行业的需求投资变化,充分孕育能源革命、智能网联和智能制造三大革新驱动力,以应对汽车产业变革。
平安证券方面亦认为,随着我国双积分、欧洲碳排放考核趋严,特斯拉、大众等巨头电动化加速,2021年各主流车企电动化平台投产,未来两年逾50款全新电动车型推出,迎来电动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机遇期。这意味着,转型新能源等领域或将成为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出路。
事实上,记者注意到,不少汽车零部件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开始加码新能源等领域,试图在汽车“新四化”变革下,获得抢占先机的筹码。
日前,华域汽车技术研发中心就在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达10.19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预计2022年7月竣工。从研发中心的方向来看,将专门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及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的研发和试验。
华域汽车方面告诉记者,这一项目的开工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华域汽车在技术研发设施方面的硬件水平,而且将进一步加强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集聚,提升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智能网联、智能制造等技术领域的“硬核”能力,为华域汽车面向未来、面向全球、加快转型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汽车行业的持续低迷是行业转型的阵痛表现,对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市场行情下滑的确会影响业绩。但总的来看,新能源、智能网联的规模化、产业化趋势不可逆转,市场或许也更加看重这方面的成长性,企业需加强在这些领域的竞争力。 文│中国经营报